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午井高望寺学校兴学史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9 20:2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午井高望寺学校兴学史况
文/安永成
  高望寺学校是扶风县西南地区最早的学校,它始建于民国17年(即1928年),扶风县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曾在此完成启蒙教育,在扶风县教育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页。高望寺学校还曾是当年扶风县地下党的活动基地之一,我县党的最早活动家彭修曾在此以教师为名,从事地下工作。
高望寺学校概况
  高望寺小学是建立在当地富有盛名的高望寺内。高望寺是扶风县西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唐初,盛于宋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寺院鼎盛时期,曾有和尚、居士三四百人,每逢佛教重大节庆日,周围信众纷纷前来烧香祈祷,寺院内外,香烟缭绕,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虔诚信徒,为全家老少,祈求平安,为来年庄稼,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高望寺有寺属土地近十亩,请人代耕,每年收一定的租金,维持寺内日常开支。
图一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参观母校时,与老前辈安定洲(左三)、老同学薛伯钧(右二)、陈志义(右一)及高望寺学校领导合影留念
  高望寺位于扶风县城西南方向三十华里的赵家沟与寺沟之间,面积大约三十余亩。我在高望寺小学就读时,寺院形式是坐南朝北,南高北低,南边崖下有窑洞七孔,窑洞前是操场,操场北边,靠近大殿后面是旗杆台,上面有近十米高的旗杆。每天早晨,学生上完早操后,要在此完成升旗仪式,有时也有校长、教导主任训话等活动。

周风影视 | 航拍扶风高望寺
  寺内有上殿五间,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等三尊泥塑佛像,左右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泥塑佛像。上殿右侧仍保留有一面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鼓。我启蒙教育的一、二年纪学业就是在这个大殿内完成的。上殿前是一个长、宽各约五十米的广场,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其中以花香四溢的紫丁花最为著名。每到春天,鲜花盛开,姹紫嫣红,风景优美。东西侧室各三间,屋内也供奉有佛像(我们小时习惯称为东屋、西屋,我启蒙教育的三、四年纪学业就是在西屋内完成的),中殿五间,那时是校长、教导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下殿三间,殿的两侧供奉四大金刚,中间供奉佛像一尊,两壁墙上绘有三国演义中三战吕布、借东风、三请诸葛亮等历史故事。寺前有山门一座,左右供奉哼哈二将,山门右侧是戏楼一座,我的记忆中,有一年的夏天曾请扶风县人民剧团唱过三天秦腔戏,第一次见识了用电灯照射的舞台布景——那时我们称之为“电光布景”,第一次见识了女演员——那时我们称之为“坤角”表演秦腔旦角,过去秦腔旦角都由男演员男扮女装演出。
  寺院西北侧有钟楼一座,钟楼内悬挂明成化年间(1704年)铁钟一口,每当朝阳初升,寺内悠扬的钟声传向四面八方,唤起沉睡的大地,农民准备耕地,学童准备就读;与钟楼对称的鼓楼已不存在,大鼓存放在上殿内。寺院西侧植唐代秋树一棵,宋代槐树一棵,那是高望寺的标志性古树。每逢春暖花开季节,两棵古树枝繁叶茂,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与高望寺的雄伟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松柏树,相得益彰,风景秀丽,让人流连忘返。我小时上学时,秋树已篓空,空树内可站立两人,树的主杆只有多半支撑,但每年仍枝繁叶茂,上面筑有鸟窝,每年春秋都有大批鸟类光临,成为高望寺的景致和镇宝之物。
  整个寺院建筑结构严谨,座落有序。站在南边崖上,向北了望,川塬起伏,树木茂盛,古柏参天,碧绿苍翠;庙宇布置,严密对称,气势雄伟。天气晴朗时,登高望远,隐约可见五十里外的法门寺宝塔,高望寺名也因此而来;庙宇内部,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每逢霁雨初晴,从高望寺崖上向南观看,挺拔高峻秦岭山下渭河升起的雾气,形成缕缕岚色祥云,结成一片片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烟霞色彩,镣绕太空,遮掩秦岭太白主峰山腰,唯见烟霞之上,山峰高耸,积雪覆顶,秀丽奇绝,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奇景和扶风县八景(注)中的“高望晴岚”奇景(因高望寺一代清朝时期归“晴岚里”管辖)。难怪清代知县毛士储也曾用“秦麓渭畔起烟岚,绿树层层入云端,眼底难收千里景,高望寺里去参禅”的绝句赞美此景。
  高望寺学校创建于1928年(民国17年),由地方知识分子、高望寺老庄的安子建先生、高望寺安上村的冯德华先生等,会同乡老及热心教育、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利用高望寺佛教寺院的房产,创办了扶风西南地区最早的一所小学。创办初期,在此上学的农家子弟有三四十人,解决了当地近十个村子没有学校的困难,聘请安众心任教员,深受百姓拥护。校名以寺为名,即高望寺私立小学。
  民国十八年和民国二十三年(1929年—1934年),陕西关中地区连年大旱,五谷无收,民不聊生,尸骨遍野,匪患猖獗。此时地方政府无暇顾及,官吏豪绅对兴办学校漠然置之,学校被迫停办。
  荒年过后,群众恢复高望寺学校的呼声再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陕西省教育厅派员视察扶风乡校,县政府教育委员贾记棠陪同上级成员,前往高望寺学校视察,并同由陕西省师范毕业的安天麟商议,由他组织地方人士赵发荣(赵家沟)、安士杰(安上村)、安礼堂(安老莊北街)、安保祥(安老莊窑庄,我的本家,我称八伯)组成建校委员会,经半个多月的筹建,就使停办多年的高望寺初小重获新生。入学学生七十余名,改私立为官办,定名为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保学,聘请安维藩、崔应祥任教员,实施免费教育。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我的父亲、时任扶风县杂税局局长的安映瑞,热心公益事业,为了解决高望寺周围众多学童就近入学问题,率领众乡亲,在高望寺小学南边靠崖处,刷坡打窑七孔,修筑院墙,扩大院墙。聘请品学兼优的教师任教,学生与日俱增,增设了两个高年级班——五、六年级,更名为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中心高级小学,成为扶风县西南地区最早的一所高级小学。
  扩校增班后,教室增为六座,学生二百余名,分初、高级两个班,五、六年级为高级班,一至四年级为初级班。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奋发向上,校风大振。
  随着时光的转移,高望寺学校几经易名,多次整修、扩建,文化大革命中,原庙宇、石碑拆除已尽,夷为平地,成为历史的遗憾,当年的辉煌景色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革命烈士在高望寺小学的活动
  高望寺小学还是当年地下党活动的地点,在众多教师中,有一位叫彭修(1907—1949)的老师,他原名远齐,又名彭铁,化名王铁生,是扶风县城关镇西官村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扶风县立高小毕业后,加入西北军冯玉祥部队,任录士、文书。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革命根据地江西参加了赵博生、董振堂将军领导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后在江西瑞金红军干部学校学习。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央领导下,爬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历经千幸万苦,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一月,随西路军入甘肃河西走廊,与马鸿逵部队发生激战,战斗中,英勇善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与部队失去联系,于此年秋,辗转回到故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彭修入凤翔师范义教班学习,时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热潮,他在校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暑期彭修毕业回县,先后在北乡豆会、寺家堡、午井、高望寺、县城小西街任教。任教期间,以教师为掩护,并依所在学校为据点,与本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肖江虹、孙宪武、牟富生、昝耀华等保持联系,研究斗争策略,给边区输送进步青年和枪支弹药,组织当地农民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
  彭修在高望司小学任教期间,为了向学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激发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向教师、学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在松花江上”、“锄头舞歌”、“月儿光光”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西府战役,扶风县首次解放。不久,主力部队撤离本县,国民党军队猖狂反扑,向游击队发动清剿。中共扶风县委和游击队化整为零,在扶风县北边山区一带坚持活动。时任扶风县游击大队副队长的彭修积极指挥部队反击敌人“清剿”,当年10月,县游击队奉中共西府地委指示,带领30余名武装人员护送一批地方党的干部和进步青年进入陕甘宁边区,彭修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府总队作战参谋。1949年11月7日在旬邑县张烘镇与敌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二岁。
高望寺小学的变迁
  高望寺学校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任校长有朱紫明、曹志远、陈文秦、张尚仁,教育主任有马俊民、安祥麟、杨天荣等,先后任课的老师有安维藩、赵建玺、陈克让、党治国、傅明伦、杨原五、刘连山、王彦博、朱秉彦、马俊夫等。我在高望寺学校上学时的校长是张尚仁,教导主任是杨天荣,我的任课老师有安维藩、陈克让、安祥麟等。
  1949年全国解放后,高望寺小学定名为“高望寺完全小学”。1950年将大部分设备迁至午井镇,命名为“午井区完全小学”,高望寺学校则改为普通小学,一九五九年秋又升格为高望寺完全小学,一九六九年改名为高望寺八年制学校。一九八三年秋又改名为高望寺小学。
图二 这是我幼年时期的好伙伴、好朋友,图中中间一位是蔡天明,比我长一辈,我们习惯称他为“天明叔”,左边是安岐周,与我同辈,我习惯称他为“岐周哥”。我们三位中,岐周哥的年龄最大,天明叔次之。1947年9月是岐周哥带我们两位进入高望寺学校,那年我八岁,可惜岐周哥已去世多年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大力消除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的缕缕春风吹遍农村大地,时任高望寺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的安发林,决心为村民办几件大事、实事,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建议,得到村委会和众乡亲的赞同,当即作出建设高望寺初中的决定,呈报午井乡政府,转报扶风县政府批准。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老校友赵靖国、田恒耀、徐文轩、安琦、安定洲、赵士英、安耀生、安天成、安广扶、安民、蔡义民、黄克义、安奇新、赵周礼、安志成、樊俭平、陈广志等,向当年的至交校友、乡亲,发出赞助、捐款倡议,得到众多志士仁人的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不到一年时间就捐款两万两千多元,村民们筹款八万多元。我作为在高望寺学校完成启蒙教育的电视技术工作者,捐出在当时十分紧俏的北京牌14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成为稀罕之物。午井乡政府拨款五万七千元,先后共筹款十七万元。一九八六年四月中旬动工,众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历时半年竣工。校舍总面积一十八亩,新建两层教学楼一幢,三层教师宿舍、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新建后的校园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为中学,西区为小学,中院是师生聚会和游艺的场所,后院为文体活动的场所。中小学教职员工三十九人,学生八百多名。
图三 这是2004年回老家时,在午井二中门口,与午井二中领导成员及老同学薛伯君、马安良等合影留念
  一九八六年八月,扶风县教育局任命郭仓来为高望寺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午井乡政府任命张德强为高望寺小学新任校长。一九八七年“五一”节时,午井乡党委、乡政府及高望寺村委回联合在新校舍举行了高望寺初中落成典礼和庆祝大会,村民、校友、师生千余人集会庆祝,副乡长赵列焕主持会议,乡党委书记田英同志讲了话,高望寺村党支部书记安发林介绍了筹建高望寺初中的经过。安定洲、郭仓来登台祝贺,与会同志皆大欢喜。
  高望寺初中的建立,给附近地区村民子弟就近上学,解决了不少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上级机关决定将高望寺初中与小寨初中合并,在料地村附近新建午井镇第二中学,高望寺学校恢复为高望寺完全小学。
图四 这是2004年10月,回老家参观午井二中时,正好是该校进行期中总结大会,应邀为学生讲话后,与师生合影留念
图五 这是2004年10月,回老家参观午井二中时,正好是该校进行期中总结大会,应邀为学生讲话的现场
  1985年8月到1986年9月建成午井镇第二初级中学后,在校园立碑纪念,碑文全文如下:
  午井镇位于扶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宋淳化时,杰出的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并演习井田,未成先卒,后由其学生在此置田数百亩,中为公田,周围为私田。因地居县城南,南为午而得名午井。
  午井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兴学育人,前有古人,后有来人,素有尊师重教之传统美德。欣逢盛世,政通人和,午井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实施教育奠基、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全面规划,加大力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弃旧学而建新校,创新意而立宏图。三级干部率先垂范,父老乡亲一呼百应,雀跃争先,群策群力,积沙成丘,四幢楼房拔地而起,崭新的午井二中应运而生。
  午井二中坐落于午井镇西六公里处,门前公路横贯东西,东接阡陌井田,西连罗局古镇,南邻高望晴岚,北临湋水波浪。新校由原小寨、高望寺两所初中撤并而成,时于公元一九九五年八月迄至一九九六年九月工始告竣,校园东西长二百米,南北宽一百五十米,总面积三万平方米,总投资二百九十五万元,建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师生宿舍楼,师生灶房和深机井一眼,变压器一台。校舍布局合理,建造壮观,初具规模,部室齐全,可容纳十八个教学班,供千余名学生就读,六十余位教职员工生活,服务社区广袤约三十平方公里,辖七个村委会,一万八千人口,可是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校门两侧门柱顶天立地,上端铸有葵花向阳和尖端科学标志,它是教育奠基,科教兴国的象征,新立二中是午井文化繁荣,经济腾飞之基石。
  为纪念干群捐资兴学之义举,称颂党政崇尚教育之功德,弘扬园丁诲人不倦之风范,激励学子鸿鹄之壮举,鉴古启今,继往开来,故勒石以彰,是记之。
图六 这是纪念高望寺建校六十五周年时,由老干部安定洲发起,众多校友捐赠的“滋兰树惠”牌匾,感谢母校当年的启蒙教育之恩
高望寺学校的历史功绩
  高望寺学校虽历经沧桑,历经艰难,但办学宗旨和严禁的校风恪守不变,作为扶风县西南方向最早的学校,历史上曾为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养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志士仁人,大多在此完成启蒙教育,获得学业成就,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不少同志建国后,奔赴各条战线,身负重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主要领导干部和专家有:
吴介民:曾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
侯志城:曾任天津市塘沽海洋石油勘探管理局局长;
刘  峻:曾任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
陈友民: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政委;
陈  波:曾任陕西省安康市文物管理局党委书记
杨  兴: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
杜瑞生:曾任新疆农垦局党委书记;
陈怀章:曾任陕西省宝鸡市检察院检察长;
赵靖国:曾任陕西省扶风县政协主席;
安  琦:曾任陕西省咸阳市西北第一印染厂厂长;
薛文孔:曾任陕西省眉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生桂:曾任陕西省扶风县政协秘书长;
徐文轩:曾任陕西省扶风县政协常委;
权志勇:曾任陕西省扶风县财政局局长;
安  危:翻译家、作家,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安定洲:曾任陕西省眉县县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常委,办公室主任;
安广扶:高级工程师,曾任湖北省武汉市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所长
安可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作家,曾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赵周礼:企业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宝山钢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图七 2014年5月,高望寺学校培养的技术干部安广扶携夫人来北京旅游,我们在北京著名的天坛公园合影留念
  我的启蒙学校也是高望寺学校,我八岁(1947年9月)时,由同村的一位兄长安岐周领去入学,他那时已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母亲很早就教我认字,并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入学后,直接插入小学二年级就读,直到十一岁(1950年9月)学校搬迁到离家八里地的午井镇完全小学为止,我在这所学校完成了小学四年级前的启蒙教育。
  高望寺学校历史悠久,学风严谨,教师师德高尚,她虽历经变迁,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党中央尊师重教政策指导下,仍然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扶风县西南一带重要的学校,辛勤的园丁仍不断培育着千百棵幼苗茁壮成长,他们将继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
  注:历史记载的扶风八景为:飞凤拱秀(指扶风县城南的飞凤山)、绛帐传薪(相传是马融在绛帐镇授徒之处)、景福仙壁(指扶风县城北的景福宫的壁画)、杏林彩霞(指扶风县城东杏林镇杏树林的美景)、法门晓钟(指扶风县北佛教圣地法门寺的美景)、贤山晚照(指扶风县南的贤山寺傍晚夕照下的美景)、柳店烟飞(指扶风县西柳店一带的柳荫烟雾、柳絮如雪的美景)、高望晴岚(指扶风县西南高望寺雨后天晴,南望太白山的美景)
参考“扶风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安定洲编写的“高望寺兴学史况”改写
  安定洲(1930年农历八月——2004年四月),又名麦正,高望寺村西街人,生前曾任中共眉县县委统战部部长、政协眉县委员会机关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46年由高望寺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辍学,去眉县齐家寨粟行学徒,学徒期间自学成才。解放后,1950年加入工会组织,从基层工作作起,工作积极、认真,能吃苦耐劳,随后被提升为眉县总工会主席、民政局局长。他一生对党忠诚,对人以诚相待,勤俭持家,清正廉洁。退休后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是高望寺小学、午井镇第二中学重建的支持者和组织者。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募年,壮心不已,是从高望寺村走出的杰出人才之一。
图八 安定洲先生晚年热心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他在某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url=]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